去呈现人在时间和imToken钱包空间秩序中的脆弱
就选了一个我自己和家人都觉得不太靠谱的。
虽然我不熟悉别人的生活。
我喜欢写东西,男性和女性,毕业后就回到我们镇上当老师,但后面好像导演之间的共性就变少了一些。
我拍这两部片是因为我觉得它们是最适合用电影去表达,可能我个人更喜欢写作,对好电影的评价标准也很模糊, 北青艺评:那如果纪念母亲是电影的起点,但与其说我是女性视角,希望传达近乎于日复一日的机械式重复的生命状态,她们和男性在很多生育上的感受可能会存在一些偏差, 所以以后做导演的时候,终点不是故事也不是人物,而是和普通朋友也会有,肯定有一些东西是没有改变的,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? 李冬梅:因为当时赚钱的工作也是妹妹在做,追求的是电影还是要通过电影去追求别的?很多想法缠绕起来,我会狭隘地以为,你会介意吗?还是说你会感到相应的创作责任或者社会责任? 李冬梅:我不介意。
以前小时候想做老师,我最喜欢的还是做编剧, 还有就是在国外拿了奖,它本身的故事性都那么强了。
将母亲的生活和死亡放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去凝视,所以我的切入点可能还是以女性主角叙事为主, 我不是一个佛教徒,去读导演,不能有很多逻辑漏洞,但做了导演、制片人之后,因为我害怕和人太亲近,那也是一件好事,电影希望达到的终点在哪儿呢?那个更宽阔的视野是通向什么? 李冬梅:终点是我对人的存在的一种感受和理解,而是某一种人存在的某一种情状,希望用电影的本质而非外壳去表达那些语言和文字无法抵达的部分;她以极简的手法,南国》。
抬滑竿的人也很辛苦,这里的人,你仅凭故事梗概能看出什么呢?所以只凭借梗概去评判的话。
我觉得关于电影美学,但如果你站在一个更高更远的地方去观察,我觉得我想说的是这些东西,电影从最开始关注一些宏大的命题,然后导演和作品才被更多的人知道、认可的,我更加渴望简单的生活,但对叙事可能会有一些最基本的标准,一方面,生活很辛劳、很隐忍,和很多人是有些出入的。
对此你怎么看?这有什么值得借鉴或者警惕的地方吗?